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性教育探索
 
来源:基层指导处   时间:2023-04-03   字体:【   视力保护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性教育探索

中共青龙满族自治县委党校  冯铁英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校是领导干部锤炼党性的“大熔炉”。各级党校要把党性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党员党性修养有返璞归真、培元固本之效。本文结合《论语》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说明在加强党性修养中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县级基层党校开展党性教育教学的重要创举。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性教育的重大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性教育是提升党的领导力的根本保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性教育,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知社会发展规律,自觉按社会发展规律办事;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廉洁从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性教育是激发党的战斗力的必然选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性教育,使党员干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全体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提高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综合实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性教育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现实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性教育,让党员干部引领人民超越民族、血缘、地域等各方面的差异,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向心力和归属感,不断筑牢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性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信仰追求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结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来滋养我们的信仰,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树立共产党人精神支柱,成为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守者和传承者。

  (二)生活方式

  让每个党员干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寻找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方式,心态平和,遵纪守法,勤奋务实,正确处理好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关系。

  (三)  价值倾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沉淀,蕴含着进取精神,民本精神,人文精神等,这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久追求的价值倾向。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性教育的对策

  (一)修身为本,坚定理想信念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性教育,引导全党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1、追求真理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说明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共产党人就要追求民富国强的真理。1922年,朱德谢绝四川军阀杨森邀请他回川担任少将师长,毅然去德国学习马克思主义,找到周恩来,提出入党申请。周恩来与张申府被朱德抛弃高官厚禄,远涉重洋寻求革命真理所感动,一起介绍朱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安平乐道

  孔子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真正圣贤的人不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注重精神上的崇高。1957年,开国将军甘祖昌主动向组织提出,回家乡务农。29年后,甘将军病逝,留给妻子儿女的遗产,只有用红布包着的三枚闪亮勋章。

  3、所忧道衰

  孔子讲: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新时期的党员,要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党同志要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工作生活各个环节”。

  (二)正人先正己,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党性教育,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每个党员充满活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1、学而知之

  《论语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这是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也是开展工作要做的基本功。党员干部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

  2、严以律己

  孔子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告诫颜渊。今天,约束共产党员的“礼”就是《党章》、《条例》和《准则》,不可违背。2016年初,北京市原副书记吕锡文严重违纪,包括违反政治纪律,妄议中央大政方针,被中纪委立案审查。如果每个党员能以“礼”要求自己,就不会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3、尽责担当

  《论语》宪问篇讲到,齐国大夫陈恒杀了齐简公,离职在家的孔子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君主杀了,请你出兵讨伐他。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弃责不来报告”。党章规定“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党员有义务挺身而出,尽一个党员应尽的责任”。每个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有担当精神,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

  (三)德法并举,扎牢制度笼子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党性教育教学,要落实一个“廉”字,指引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1、经受考验

  《论语•子罕》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能否在关键时刻经受考验,像松柏那样不畏严寒,傲然挺立,是检验一个党员党性的试金石。杨靖宇牺牲后,敌人剖开了他的腹部,惊骇地发现他胃肠里尽是未能消化的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日寇震惊:大大的英雄!考验不只在战争年代,目前,我党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每位党员都应该在这些考验中锤炼自己的党性。

  2、牢记三戒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戒色、戒斗、戒得”,共产党员要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就要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越轨。如果心中没有“戒”,最终必然会走入歧途。原江苏省建设厅厅长徐其耀,不知戒色,疯狂包养情妇140多名,被判处死刑,广东湛江政法委副书记庞康稳,不知戒斗,因工作分歧,打骂副市长,受到党纪处分。原铁道部长刘志军,不知戒得,大肆贪污,受贿金额达6000多万元,被判处死缓……这些案例无不在警醒党员干部,要时刻“手握戒尺”,慎独慎微。

  3、守住底线

  《论语心读·卫灵公第十五》中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固然也会贫困,但是君子能固守底线;小人贫穷的时候,就很容易无所不为了。党员干部必须时刻牢记:公权姓“公”,党纪国法姓“铁”,不能触碰这一底线。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的主角没有守住底线,滥用权力、偏离公共职责,或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的利益,是一本生动的“反腐教科书”,这也警醒、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坚守住“底线”,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戴,同时也是在保护自己,保护家人。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党性教育教学中,从“寓修于学”的维度增进党员的先进性,使党性修养有更多的中国特色,有更强的传统支持。


主办单位:中共秦皇岛市委党校(李大钊干部学院)
 备 案 号:冀ICP备2020022776号-1

地      址: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新河路26号
冀公网安备13030402000119号